附近100元4小时服务热线,免费全国空降app入口在哪里,初中生100元一次快餐,广水快餐500元3小时不限次数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文明播报

人民网连发两篇殡葬改革文章

来源:珠海文明网 编辑:林燕珊

  人民网日前推出“新风拂旧俗”系列报道,连发两篇文章聚焦殡葬改革关键命题:《慎终追远如何守住文化基因》与《殡葬如何实现绿色转型之路》。通过报道云南彝族村寨取消“打啰喝”、山西朔州长润村丧事支出下降72%、京津冀联合海葬节约超3200亩墓地等案例,揭示殡葬改革如何破解“散埋乱葬与人情攀比”的困局,更展现了一条“守文化根脉、行生态之道、厚民生之本”的中国式殡葬现代化路径。两篇报道如下:

  “新风拂旧俗”系列报道之一

  新风拂旧俗 慎终追远如何守住文化基因?

 ?。ㄋ巫咏?肖聪聪)

  “高昂的殡葬费用常常给家庭施加沉重的经济压力。推广简约环保的殡葬方式不失为降低费用的有效手段。政府可通过提供补贴、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励措施,鼓励更多家庭采纳这些简约且环保的殡葬形式?!?/p>

  这段来自人民网“领导留言板”的网友留言,道出了当前我国殡葬文化面临的问题——

  “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矣。”殡葬习俗根植于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,衍生出丰富多样的安葬方式、礼制民俗,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生命观念、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,但也沿袭滋生了散埋乱葬、人情攀比、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。

  7月16日,民政部发布《殡仪接待服务规范》等十项新制定、修订的殡葬领域行业标准,涉及殡仪接待、骨灰寄存、公墓安葬、骨灰海葬、公墓祭扫、网络祭祀等方面,回应民生关切。“文明节俭治丧、节地生态安葬、绿色低碳祭扫”等殡葬新风尚正悄然形成。

  逝有所安、丧有所尊、思有所依,系列标准的出台,不仅是行业健康发展的需要,更是社会文明对个体尊严的守护,让生命在终点获得应有的尊重。

  云南楚雄禄丰市高峰乡的彝族村寨,实施殡葬改革前,一直盛行着一个先辈传承下来的白事习俗——“打啰喝”。就是办白事前一天,至亲们须家家户户送上肥大的山羊,还要带上锅碗瓢盆和油盐酱醋等办酒席的炊具食材,请喇叭匠开道,兴师动众到逝者家中“打啰喝”。

  自去年推进殡葬改革以来,该乡党委、政府组织召开移风易俗推进会6次,75个村小组在每双月的户长会上也不断宣传移风易俗相关政策,并且制定了简洁实用的《村规民约十二条》。

  如今,高峰乡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的文明新风迎面吹来。有村民感慨“不‘打啰喝’以来,我们不需要像以前那样害怕羊不大、礼金少就会被别人看不起了。”

  河南洛阳偃师区高龙镇高崖村近年来以“乡村光荣榜”评选和“文明十二家”好家风建设工作为载体,村委会和各组组长、红白理事会成员保持紧密联系,建立健全红白理事会规章制度,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、乡里中心和乡村大礼堂等阵地,持续组织开展移风易俗系列活动,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。

  在山西朔州长润村村民李爱军为父亲举办的追思会上,电子家谱、可降解追思卡取代了纸钱香烛。驻村第一书记张伟算过细账:免费场地、统一餐具、标准流程,让全村年均丧事支出下降72%,省下的资金建成3个乡村图书馆。数据显示,该模式推广至朔州83个村后,三年累计减少的焚烧纸品相当于?;ち?万多棵成年树木。

  鞠躬取代鸣鞭、鲜花代替烧香、默哀寄托哀思……推进殡葬领域移风易俗,事关人民切身利益,体现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水平。

  新风易旧俗,良规替陋习,当繁文缛节被温情简礼取代,当“面子”的负担让位于“里子”的踏实,人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经济压力的减轻和土地环境的改善,更是本真的情意与关怀。(实习生陈一对本文亦有贡献)

  “新风拂旧俗”系列报道之二

  减负不减情 殡葬如何实现绿色转型之路?

 ?。ㄋ巫咏?肖聪聪)

  “近些年来,伴随着我国城镇化脚步的持续加快,土地资源也变得越发紧张。农村土葬不仅影响农村居住环境,也不利于田地耕作。希望地方政府在优化土地利用、开展环境整治的同时,确保相关制度能够科学、合理地落到实处?!?/p>

  这段来自人民网“领导留言板”的网友留言,关注的是农村地区部分殡葬文化与紧张的环境资源之间的矛盾。

  当前,国家和地方都在积极推进移风易俗改革,探索殡葬管理的绿色转型之路。

  2018年,民政部等16部门联合印发《关于进一步推动殡葬改革促进殡葬事业发展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要深化丧葬习俗改革,把殡葬移风易俗纳入文明城市、文明村镇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之中。

  2022年,农业农村部、民政部等8部门联合印发《开展高价彩礼、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》,专项整治人情攀比、厚葬薄养、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在部分地区持续蔓延势头,倡导丧事简办、勤俭节约等文明新风。

  据民政部数据,2024年,全国共有19.47万例骨灰实施生态安葬,较2019年增长67%,其中,实施海葬5.35万例,较2019年增长26%;实施树葬等其他生态安葬14.12万例,较2019年增长90%。

  清明节期间,在天津国际邮轮母港,伴随着哀伤的汽笛声,一艘海葬专用船缓缓驶向大海。

  当天,由北京市民政局、天津市民政局、河北省民政厅联合举办的“碧海寄情 爱在沧溟”2025年京津冀海葬启航活动在天津港海域举行。来自京津冀三地的近百名逝者家属登上海葬专用船送别39位逝者,从此以海为墓,寄托哀思。

  “把骨灰撒向大海,是我母亲的心愿。希望母亲一路走好,在大海里得到安息?!辈渭哟舜位疃奶粕绞忻裉锉φ渌?,母亲生前就非常喜欢大海,现在终于如愿以偿。“今后看到大海就像看到母亲一样,对我们而言也是一种慰藉?!?/p>

  清晨,河北定州于只东村村民于振江佩戴白花,将母亲骨灰放入生态墓穴。这场全程仅耗时一天的葬礼,是红白理事会新规下的标准样本:烟不超10元/盒、宴席限大锅菜、流程压缩至24小时。村支书翻开泛黄的旧账本对比:2018年某场丧事花费1.8万元,2025年降至4000元。

  “理事会章程就是治丧‘说明书’,既保传统又防攀比?!膘籼们缴系男戮烧掌扪允鏊底疟涓铩鸦缟降闹皆胨鼐蛔匪蓟岬那苛曳床睿ぷ糯印懊孀泳喝钡健靶募馈钡目缭?。

  京津冀殡葬协作办公室数据显示:联合海葬实施五年来,累计节约墓地用地超3200亩,参与家庭年均增长43%。在天津生态城,新建的“海之忆”数字纪念馆,正通过声呐技术将海底葬点坐标转化为互动光影展,并且已存储了2.3万条影像记录。

  当前,中国乡村正通过科技赋能、制度创新与群众参与,走出一条经济、文化、生态多向发展的新路径。从海葬节地到数字追思,这些实践减轻了民众经济负担,?;ち松肪?,也重塑了“厚养薄葬”的文明乡风。(实习生陈一对本文亦有贡献)(来源:人民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