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海岛书店、大学生音乐节、红色古村等文旅场景频频出圈,不仅为乡村带来活力,还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,活动流量也正逐步转化为经济增量,成为珠海“百千万工程”的“文化+”探索的有益实践。
“五一”假期的珠海,不只是游客打卡的网红城市,更是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“试验田”。从斗门旧街到东澳岛,从红色古村北山到陶艺小村木头冲,一幅多元文化与地方经济交织共振的图景正在铺展开来。这不是一场热闹的节庆,而是一场关于城乡共融、文化回归和未来发展的深刻变革。
“文化+”的内核,既做流量,也做价值。新闻报道抓住珠海近年来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中的亮点,即通过“文化+文旅”模式,打破传统乡村经济发展的瓶颈。以往的乡村建设往往偏向基础设施、产业招商,而珠海则用文化为媒、文旅为桥,在“看得见的风景”与“触得到的文脉”之间找到结合点。
从景区思维到生活场域,珠海呈现“海岛文化样板”。令人关注的是,频频提及的关键词是“海岛”,而珠海则给出颇具创新性的答案。东澳岛的万觅书店不是简单的商业空间,是自然、建筑与文化的共生体,也是游客与居民共享的精神角落。类似的“百岛书房”网络,提供图书借阅、展览展示等公共文化服务,更重要的是唤醒岛屿的文化身份认同感。
可以这样看,珠海并不止步于观光旅游的传统路径,通过“一岛一品”进行差异化打造红色教育、亲子体验、休闲观光……海岛不再仅是“度假”目的地,而跨界及延伸,成为融合居住、文化、生态和产业的“生活共同体”。这是从“景区”走向“场景”转变,更是从“到此一游”走向“留下生活”的跃升。
珠海文化赋能的关键,体现在于城乡文化的互融互塑。从斗门的南门村“家门口宣讲”,到艺趣馆的书香氛围,再到36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、8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(站)的全域覆盖,珠海已经从“引入文化资源”转变为“构建文化生态”。实际上,城市的优质资源向乡村下沉,而乡村的独特文化也在反哺城市文化创新。这种双向互动,打破城乡文化的层级壁垒,也让乡风文明建设走向纵深。它不是简单“灌输”,而是共同参与、共同创造。
当然,目前珠海文旅发展火爆也暴露出一些需要深思的问题。比如,如何避免“网红打卡”式浅层消费,如何构建起稳定的文旅产业链条,以及如何在?;び肟⒅湔业狡胶獾恪U庑┪侍獾暮诵?,也许在于机制创新。一方面,政府应持续强化政策引导和基础设施建设;另一方面,市场主体要在产品设计、运营模式和品牌建设上下更大功夫,推动文旅经济从“短热”走向“长红”。
珠海的探索表明,文化不是发展的点缀品,而是推动城乡融合、社会转型的内生力量。正如报道所揭示,珠海正在用“文化+”为“百千万工程”注入持续动能。这种动能带来客流与收入,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乡村自信、文化自觉与共同价值的回归。
珠海“文化+”点亮乡村振兴新路径经验值得推广,长远来看,更值得他城借鉴,也令社会各界期待。(来源:观海融媒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