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经闲置的农房石屋,摇身一变成为展示乡村之美的艺术窗口。在金湾区三灶镇横石基村,一场精彩的“空间魔术”正在上演。6月23日,“笔绘新农村 助力百千万”乡村画展开幕。横石基村8栋长期闲置的传统石头屋经改造后蜕变为充满艺术气息的画廊,为金湾区深入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提供了“艺术+乡村”的创新实践样本。
金湾区横石基村探索出的“文化IP-文旅产品-村民增收”闭环模式,实现了三个层次的有机统一:首先,文化挖掘层面。25位艺术家深入村落,以75幅作品将横石基村的山海风光、民风民俗转化为可视化的文化符号,这不是简单的风景描绘,而是对乡村文化内核的深度提炼和艺术化表达。其次,产品转化层面。传统石屋从“沉睡资源”蜕变为艺术展厅,实现从农业功能向文旅功能的转换。这种“轻改造、重赋能”的方式,既保留了乡村原有的历史肌理,又注入现代文化元素。再次,价值实现层面。通过吸引游客特别是港澳居民前来参观,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实际收益,形成可持续的商业模式。
令人欢欣的是,政策红利叠加,乡村文旅迎来黄金期。金湾区横石基村8栋闲置石屋“变身”艺术画廊的生动实践,为当前乡村振兴提供极具启发性的样本。这不仅仅是空间改造,也是对乡村文化资源创新性开发和市场化运作的成功探索,其背后蕴含的“艺术激活乡土基因”模式,值得深入思考和广泛借鉴。正如横石基村的实践所证明的,乡村振兴的路径可以是多元的,但核心在于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,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。这既是一门艺术,也是一门经济学,更是一门科学。
基于横石基村的实践经验和当前政策环境,建议各地在推进类似项目时重点构建“五位一体”的推进机制:
一是完善政策支撑体系。明确允许农户通过出租、入股、合作等方式盘活闲置房屋,各地应据此出台具体实施细则,为农房改造利用提供制度保障。二是建立多元投入机制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、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、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(EOD)等模式,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。乡村文旅项目也可借鉴这一模式,形成政府引导、市场主导、社会参与的投资格局。三是强化文化IP培育。沉浸式文旅市场规模巨大,显示出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潜力。各地应加强与艺术院校、文化机构的合作,系统挖掘和包装本地文化资源。四是优化产业融合路径。支持“民宿+景区、演艺、采摘、研学、文创”等模式,推动文旅商科农等多业态融合发展。横石基村可在现有基础上,进一步拓展研学旅行、文创体验等功能。五是建立长效管理机制。乡村文旅项目需要建立专业化的运营管理体系,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。
横石基村8栋石屋的华丽转身,可谓是“石屋蝶变画廊的‘艺术密码’”,展现乡村振兴的无限可能。但要实现从“盆景”到“风景”的跨越,还需要更多像横石基村这样的创新实践。在政策利好、市场需求、技术赋能的多重推动下,相信会有更多“沉睡”的乡村资源被唤醒,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和新动能。(来源:珠海特区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