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近100元4小时服务热线,免费全国空降app入口在哪里,初中生100元一次快餐,广水快餐500元3小时不限次数
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原创评论

信用互认,湾区金融通途更畅通

来源:珠海文明网 编辑:林燕珊

  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信用互认机制取得突破性进展。7月2日,2025年珠海市重点项目投融资对接大会举行。会上启动港澳信用评价体系赋能大湾区产业与民生融合项目,标志珠海在推动湾区规则衔接“软联通”上迈出坚实一步。

  “粤港澳大湾区跨境信用互认机制”听起来有点专业,可落到具体人身上,就是“贷款不再卡壳”的实在事。过去,港澳居民到内地创业、买房、开公司,常被“信用信息差”绊住脚——内地银行查不到他们在港澳的征信记录,只能提高门槛甚至拒贷。如今,新项目给这种困境破了局:港澳居民凭一份“信用评价证书”,就能证明自己在港澳的信用状况,内地银行放贷有了依据。首批拿到证书的居民里,有人顺利贷到创业启动金,有人在内地买房时享受到和本地居民相近的贷款额度——信用不再是“看不见的门槛”,而成了“摸得着的通行证”。

  “信用互认”具有“双向奔赴”的深意。该项目不仅让港澳信用“北上”,还计划把内地居民在港澳的信用信息逐步纳入评价体系。这意味着,未来内地企业去港澳谈生意,信用记录也能被当地认可;澳门居民在内地买房,信用分不会“清零”。这种双向互认,打破了过去“各自为战”的信用孤岛,让湾区居民真正实现“信用通用”。

  信用互认的意义,远不止于贷款方便,它是湾区“软联通”的一块关键拼图。从交通一体化的“硬联通”到规则衔接的“软联通”,大湾区这些年下了不少功夫:港珠澳大桥通车,跨境医??山崴悖靶庞谩闭庵挚床患墓嬖?,才是让资源自由流动的底层逻辑。当港澳居民的信用能在内地“变现”,当内地企业的信用能在港澳“通用”,人才、资本、技术才会更愿意跨过边界,在湾区里扎根生长。

  要让这张“信用网”越织越密,还有不少事要做。比如,如何保障信用数据的安全跨境流动?如何让评价体系更贴近不同群体的需求?目前已经展开了银行、协会、科技企业的合作,下一步不妨把应用场景再拓宽些——除了贷款,在租房、子女教育等方面,让信用真正从“纸面上的证书”变成“生活中的便利”,让湾区居民感受到更多“一体化的温度”。

  从“看不见的信用”到“摸得着的便利”,珠海的这一举措,不仅破解了一个具体的民生难题,更点亮了湾区融合的新局面。当信用不再被地域分割,当规则不再有“隐形门槛”,大湾区的“同心圆”才会越画越大。(来源:珠海特区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