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月7日,澳门中小学春季学期画上句号,正式拉开暑假序幕。据拱北边检站统计的数据,截至7月6日,今年春季学期,经拱北口岸来往的跨境学童数量超75万人次,日均超4000人次。
拱北口岸跨境学童通道自2011年设立至今,这条“求学之路”护送学童数量持续增长,这不仅是数字的攀升,更是珠澳双城生活深度融合的写照,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民生细节处的生动体现。
跨境学童的稳定流动,折射出珠澳融合发展的深层次脉动。从零散个体到如潮汐般规律的出入境客流,背后是两地教育、生活资源的共享互补以及制度壁垒的持续消融。当澳门学童穿越拱北口岸走向课堂,双城家庭共同编织生活网络,一种超越地理界限的共同生活空间已悄然成长。这不仅是物理距离的缩短,更是心理认同的贴近。
面对跨境学童“早出晚归”与跨境务工客流高峰重叠的挑战,边检部门的精细化服务闪耀着行政管理的智慧。分时段开辟“学童通道”,以“专人专道专办”模式精准服务学童及家长,将刚性管理转化为柔性护航。更让人称道的是,其前瞻性布局颇值得参考借鉴:依托珠澳警务联络机制动态掌握学童行程,为集体活动开启“预报式服务”;“女子护学队”设立“爱心妈妈岗”等特色岗位,让安全感从踏入口岸大厅的那一刻便如影随形。这些举措将机械的通关流程升华为温馨的人性化守护,让学童求学路上有了可感可触的温暖依靠。
从港珠澳大桥飞架沧海的壮丽跨越,到珠澳口岸跨境学童通道的温情脉脉,大湾区融合发展的精彩画卷正徐徐展开。拱北口岸的跨境学童通道,其意义早已超越单纯的通关便利设施。它们如同纤细却坚韧的丝线,在日复一日的往返中,悄然缝合着大湾区各城市制度、文化与生活的差异缝隙,使“湾区人”的共同身份认同,在南来北往的日常脚步中逐渐得到夯实。
在宏大国家叙事中,此类看似微小的民生工程,恰恰是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试金石。当口岸分类引导、快速查验、高效通行的效果,转化成为跨境学童的笑脸和家长的安心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行政服务的提升,更是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的扎实转化。(来源:珠海特区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