股市行情向好之际,不少投资者将AI视为“投资理财顾问”。不少券商、投顾公司、第三方金融数据软件也纷纷推出了AI投顾、AI选股等功能。进一步查询可以发现,这些眼花缭乱的AI炒股功能大部分需要付费,有的每月收费高达3888元。
从券商App到第三方平台,从选股模型到组合推荐,AI似乎正在重塑投资理财的生态。然而,在这股热潮背后,高昂的收费、技术局限性与监管滞后构成的潜在风险,值得市场参与者冷静审视。
AI投顾的崛起并非偶然。在金融数字化浪潮中,AI凭借其数据处理效率与模式识别能力,为投资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。这些炒股大模型,其通过历史数据挖掘趋势、实时监测舆情的功能,确实能辅助用户快速捕捉市场信号。但问题在于,当这些功能被包装成“智能财富管家”,以每月数百元至数千元的价格出售时,其价值是否与收费相匹配?
技术局限性是AI投顾难以回避的痛点。尽管AI在数据处理速度上远超人类,但其决策逻辑高度依赖历史数据,难以应对突发事件。目前,部分券商的AI投顾服务仍停留在“辅助工具”阶段,尚未形成成熟的自主决策能力。更值得警惕的是“算法黑箱”问题。当AI生成投资建议时,其决策过程往往缺乏可解释性,投资者难以判断建议的合理性。这种技术不确定性一旦发生在金融领域,后果可能更为严重。
监管滞后与伦理风险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乱象。当前,AI投顾是否需要纳入证券投资咨询牌照监管仍存争议。部分平台以“工具属性”为由规避监管,但其提供的投资建议已实质影响投资者决策。这种“灰色地带”不仅可能滋生误导性宣传,更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。
更值得警惕的是,部分机构以AI之名行“收割”之实。收费高昂的AI服务往往伴随夸大宣传:博主用亮眼的历史回测数据吸引眼球,却回避现实中的亏损风险;券商将AI包装为“必胜法宝”,却淡化“投资决策需自行判断”的关键提示。这种信息不对称,容易诱导缺乏金融知识的投资者盲目付费,陷入“科技迷信”的陷阱。
面对AI投顾的热潮,理性回归比技术崇拜更为迫切。对投资者而言,需明确AI的“辅助工具”定位,避免将其神化为“投资财神”。在交叉验证关键信息、理解底层逻辑的基础上,方可将其作为决策参考。对金融机构而言,应摒弃“概念炒作”,聚焦提升算法透明度与可解释性。例如,通过可视化技术展示决策路径,或引入“人工+AI”双轨机制,既能发挥技术优势,又能保留人性判断。对监管部门而言,则需加快建立标准化框架,在算法备案、风险披露等方面强化约束,推动行业从“野蛮生长”转向“规范发展”。(来源:珠海特区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