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年前,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揭牌成立,琴澳两地加速“双向奔赴”。四年来,合作区紧扣战略定位,粤澳携手创新机制,聚焦“促进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”目标培育特色产业,以规则衔接、机制对接为牵引,推动“四新”产业加快发展、澳人澳企快速增长、琴澳一体化水平逐步提升,为合作区高质量实现第二阶段发展目标奠定坚实基础。
你言——
制度共生激活发展新动能
传统区域合作,常以“资源交换”为底色:甲出土地,乙出资金;甲供市场,乙供技术。但琴澳合作的特殊,在于它从一开始就直面“制度差异”这道必答题。澳门土地有限、产业单一,却有成熟的国际联系与服务体系;横琴空间广阔、政策灵活,却需要更充沛的产业活力。两者的结合,不是简单的“空间拼接”,而是“制度共生”的探索——用规则衔接消弭壁垒,用机制创新激活要素,让澳门的“软优势”与横琴的“硬空间”形成化学反应。
这种“共生”,在产业里生长。张权破痛油的“澳门注册+横琴生产”模式,让百年老字号突破生产空间限制;澳邦药厂的“马交牌千里追风油”经横琴走向澳门市场,印证着“澳门品牌、横琴制造”的可行路径。当“四新”产业占GDP近七成,当产业规划明确“澳门+横琴”新定位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经济数据的跃升,更是制度创新对产业生态的重塑:它让澳门的特色产业有了更肥沃的土壤,让横琴的发展动能有了更鲜明的标签。
这种“共生”,在生活里沉淀。澳门居民严女士每周从澳门半岛开车到横琴医院看牙,半小时车程里,通关“丝滑”得近乎“无感”;澳门青年梁家星的茶餐厅里,澳门风味与横琴烟火气交织,背后是租金补贴、创业奖励的政策托举;濠江中学附属横琴学校里,澳门学生从200人增至600人,教育资源的跨境共享让“琴澳同城”从口号变成日常。这些细节拼出的,是澳门居民“工作在横琴、生活在横琴”的真实选择——不是政策驱动的“被动融入”,而是生活品质提升后的“主动奔赴”。
琴澳实践也为“一国两制”下的区域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??缇持匆?、政务通办、医疗互认等举措,不仅提升效率,更体现制度包容性与创新力,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实现规则“同频共振”,彰显“一国两制”的生命力。
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成立四周年,已超越传统区域合作范畴。它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,是民生融合的温暖图景,更是大湾区深度协同的预演。真正的协同不是追求单一化,而是求同存异、各展所长。随着澳门元素不断注入、横琴活力持续释放,这场始于四年前的探索,正为中国开放与区域协同写下新的注脚。
我语——
琴澳融合书写大湾区“示范答卷”
横琴实践的核心价值,在于其为中国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方法论。它以制度创新为核心驱动力,将规则衔接作为打破行政壁垒的钥匙;以产业协同为物质基础,通过产业链深度整合实现价值共创;以民生融合为社会根基,让发展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获得感。这种多层次、全方位的融合模式,不仅适用于粤港澳大湾区,也对全国其他区域协同发展具有启示意义。
四年来,横琴用实践证明了深度融合的可能:澳资企业增长57.49%,“四新”产业占GDP近七成,4000名澳门青年申请专项实习计划……这些数字背后是制度创新的力量。当港澳专业人士可在横琴执业,当医疗影像实现互认,当教育资源共享成为现实,发展要素自由流动的新格局正在形成。
横琴的更大使命,是成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支点。随着澳琴国际教育城的建设、跨境规则衔接的深化,这里正在构建连接中国与葡语系国家、粤港澳大湾区与世界的重要枢纽。它不仅是澳门多元发展的支撑,更是中国制度型开放的试验场,通过探索与国际接轨的监管标准、贸易规则和营商环境,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前沿经验。
未来,横琴需要进一步突破深层次制度障碍,在数据跨境流动、职业资格互认、社会保障衔接等领域进行更大胆探索。它应当成为“一国两制”优势叠加的典范,既保持澳门特色,又吸收内地优势,形成1+1>2的协同效应。同时,要注重培育琴澳共同的文化认同,让两地从“双向奔赴”走向“浑然一体”。
横琴四年的成就令人振奋,但前路依然任重道远。当合作的深度从经济领域拓展到社会治理、从物质层面深入到文化认同,当琴澳一体化从物理连接升级为化学融合,这片热土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多创新实践。
沧海横流显砥柱,万山磅礴看主峰。横琴正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,其探索经验将为中国区域协同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(来源:珠海特区报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