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书记,这么快出院啦!身体好些了吗?”
秋日的荔山村,清晨的阳光洒在老街上,饮早茶的村民三五成群坐着闲聊,有眼尖的,老远就看到胳膊下夹着一摞文件,步履匆匆的村党委书记黄兆曦。
不久前,黄兆曦旧病复发被送进了医院,术后康复期间,病房成了他的“办公室”。他一边输着液,一边要在电话上安排工作,心里是一刻也放不下村里的事儿,捱到病情稳定,就赶紧办了出院手续。
“我好着呢!”黄兆曦瘦了一圈,咧嘴一笑,声音有些沙哑,和大家一一打过招呼,就直奔村委大院小二楼,上午村“两委”要召开工作会,再议议荔山村产业配套综合体项目的细节。

荔山村。
没有客套话,人齐了,会议就直奔主题。有委员提出,项目初期一些税费是否可让企业再多承担些;有委员带来村民的意见,“仍有人顾虑,项目时间太长,烂尾了怎么办?”……不到一个小时的会议,紧凑、高效。
村党委委员黄素霞告诉记者,会后,村干部会再到提出意见的村民家里,把会议里决策的理由,“当前利益”和“长远利益”的关系等掰开揉碎了讲给大家听。
“这个工作模式,从陈夏森任书记时就有,我们一直延续至今,并且会坚持下去?!苯庸嘶扑叵蓟巴?,黄兆曦向记者补充道。
多年前,荔山村一度因赌博风气盛行、村“两委”班子发挥作用不到位等问题,被确定为重点整治的软弱涣散村。
关键时刻,珠海市委选派当时斗门区政府党组成员陈夏森进驻荔山村,任村党委第一书记开展整顿工作?;普钻丶堑?,“救火”书记走马上任,头一件事就是聚拢起大伙来开会,村干部有啥毛病,村里未来想怎么发展,村里的收入和支出账目,人人都参与,人人都来议。
在这之后,陈夏森着力整合各类党群阵地,并借助斗门区组织实施村“两委”干部“选聘分离”改革,迅速建强了班子队伍,再挨家挨户上门走访,实地听取民意,收集群众需求,解决群众急难愁盼,有效增强了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。

荔山村村容村貌明显改善。
“乡村振兴,关键在人,关键在干!”黄兆曦说,虽然之前也在村委工作多年,但那段时间的经历,对他思想深处触动最大,他认识到,好干部不是喊出来的,而是拼命干出来的、汗水摔出来的、走家串户在群众心里立起来的。
实现从“由乱到治”向“由治到兴”的跨越,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,需要一棒接着一棒跑,一任接着一任干。也是在那两年,有着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黄兆曦脱颖而出,当选村党委书记,接过了带领荔山村继续发展的接力棒。
抓党建强基础,打造作风优良的村“两委”班子;常态化开展人居环境整治,让乡村“颜值”始终在线;因地制宜培育富民产业,激活内生“造血”功能……老百姓关心什么、期盼什么,黄兆曦和村“两委”就重点去解决什么、推进什么,荔山村一年一个变化,不断展现新面貌。
“村干部在村里呆的时间长,基层工作经验丰富,但论到眼界开阔、思路灵活,有时候真不如一些走过南闯过北的群众?!被普钻厮?,真正深入到群众里去听、去学,就会发现处处都有“金点子”“好法子”。
握准一把尺,赢得一片心。土地问题历来是农村治理的难题,但由于荔山村基层治理聚拢起人心,劲往一处使,近几年在深入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中,村“两委”得以放开手脚,积极探索土地改革新模式,唤醒乡村“沉睡资产”。
荔山村黄氏大宗祠。
去年4月,村里探索将8.2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,当年10月28日,该地块网上挂牌成功交易,成为珠海市首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示范性项目,预计每年为村集体增收50万元,累计增收1000万元。
昔日的“治理洼地”变成“政策探路者”,靠的是开诚布公、直接对话,大家的事大家议,大家的事大家定:从地块勘测、成本核算、价格评估到收益分配比例确定,每项都是难啃的“硬骨头”,有的村民不理解政策,担心吃亏,对项目提出了疑问,村干部们就耐心做工作,每个环节都逐项审议、逐项表决,确保过程公开透明、程序合法合规。
“以往流转土地,企业顾虑多,不敢过多投入。但现在真正把土地变成了资产,企业可以放心大胆地投入。”黄兆曦兴奋地给记者算起了账,入市收益可直接分配给村集体,成为看得见、摸得着的真金白银;从长期回报来看,沉寂已久的土地,不再只是资源,被重新赋予发展的可能性,变为可流转、可融资、可变现的市场要素,为乡村发展引入真正可持续的产业动能……
直到暮色降临,黄兆曦带着记者兜兜转转,哪里都想让看看,哪里都能给说说,眼里尽是热切。荔山村的后山上,有一棵树龄约五百余年的黄桐树,树根盘根错节,树身高大、古朴。抚摸着老树,黄兆曦说:“千棵棕,万棵桐,子孙后代不受穷。你看,村里真是一天比一天好!”
这片土地上,乡村振兴的故事还在不断更新。
荔山村档案
荔山村位于乾务镇西部地区,毗邻富山工业园,村域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,现有户籍人口5786人。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881.98万元,同比增加9.69%。
今年8月,荔山村村民委员会被评为珠海市斗门区推进实施“百千万工程”先进集体。
记者手记
昔日软弱涣散村,旧貌换新颜,实现华丽“蝶变”,证明了把基层党组织建好、建强,是乡村发展的重要保障,也证明做好农村工作,最终要体现在为群众办实事、解难题上,将心比心才能以心换心,通过时间的沉淀与持续的付出,才能让乡村振兴战略真正落地生根、结出硕果。(来源:珠海特区报)